第四百一十七章 爱干干,不干滚_我在现代留过学
笔趣阁 > 我在现代留过学 > 第四百一十七章 爱干干,不干滚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
第四百一十七章 爱干干,不干滚

  我在现代留过学正文卷第四百一十七章爱干干,不干滚司马光和刑恕在都堂外长谈的事情,自然很快就传到了赵煦耳中。

  “司马公和刑恕都谈了些什么?”赵煦问着来报告的冯景。

  “不知。”冯景摇头。

  “哦!”赵煦点点头,也没有放在心上。

  这种小事,他不会关心的。

  “对了。”赵煦忽然想起了一个事情,他看向冯景,问道:“江宁府那边,有什么消息没有?”

  冯景楞了一下,低下头去,走到赵煦跟前低声说道:“奏知大家,臣在御厨听人说,前些时日,江宁府走马承受公事曾经上报了,前宰相、司空、荆国公和其弟江宁知府,于寒食节一起出门踏青、祭祖,并在江宁召集诗会的事情。”

  赵煦眉毛跳了跳。

  不对啊!

  在他的上上辈子,这个时候的王安石,应该卧病在床,命不久矣了。

  什么情况?

  仔细想了想,赵煦就释然了。

  他的上上辈子,进入元祐元年后的王安石,陷入了他人生最灰暗的时刻。

  先是元丰八年的科举,废除了用《三经新义》取士的政策。

  进入元祐元年,司马光、吕公著更是开始主张,恢复诗赋取士。

  而在朝堂上,所有支持新法的大臣,哪怕是中立派也被全部逐出朝堂。

  即使蔡京这样,看到风向不对,想要改换门户,向司马光积极靠拢的人,也被旧党大臣安上了无数帽子,然后一脚踹出了朝堂。

  最致命的一击,来自于闰二月。

  罢废免役法,恢复差役法。

  据说,王安石听到这个消息后,整个人都崩溃了。

  他和身边的人,反复确认了消息的准确性后,无比沮丧,反复自言自语:连这个也要废除吗?

  他的意志随之迅速崩溃,一个多月后,就陷入弥留。

  元祐元年四月癸巳,卒于江宁,享年六十四岁。

  但现在?

  恐怕人家还能有闲情雅致,坐看汴京朝堂上的笑话。

  六十四岁的王安石,只要意志不跨,以他的身体情况,搞不好能活到赵煦亲政。

  这就让赵煦有些麻瓜了。

  因为,他本来还想着,等王安石去世后,将荆公新学的解释权也搞到手里呢。

  如今,这个计划恐怕得无限期向后推了。

  没办法!

  儒家的思想就是这样的。

  人活着,就没办法歪曲、断章取义。

  因为别人可能会跳起来反驳。

  赵煦总不能厚着脸皮说:王安石懂什么荆公新学吧?

  冯景观察着赵煦的神色,小心翼翼的继续说道:“另外,臣还在御厨听人说,似乎荆国公的长孙,如今被章相公征辟为广西经略使司衙门的都总管机宜文字。”

  赵煦听着,眼睛亮了起来。

  王安石有两子两女,可惜的是,最被他看好的长子王雱早逝,次子王旁虽然活着,却是行尸走肉——他患有严重的精神疾病,病情时好时坏。

  王雱只有一个女儿,嫁给了吕嘉问的儿子。

  王雱死后无嗣,所以过继了王安礼的孙子为子,继承王家香火。

  “是王棣吗?”赵煦喃喃自语着。

  冯景心里一咯噔,立刻低下头去:“是。”

  心中,无数浪花在翻滚。

  大家连王安石的孙子的名字都知道的吗?

  谁告诉他的?

  只能有一个答案——先帝!

  嘶!

  冯景倒吸了一口凉气。

  想想也是,先帝既然和大家嘱托了那么多事情。

  怎么可能不交代一下,对王安石这位元老宰相的安排?

  肯定有,也必然有。

  先帝的嘱托、交代和安排,加上这位陛下少年早成、聪俊、沉稳的性子。

  冯景已经不敢继续想了。

  他微微抬头,就只看到了,那位少年天子在微笑的看着他。

  仿佛在说:冯景啊,朕信得过汝吧?

  冯景的表情,瞬间变得极为精彩,他赶紧低下头去,说道:“大家,臣去御厨为您取些点心来。”

  赵煦微笑着点头。

  对冯景的忠诚,他是信任的。

  现在在考验的,就是他的胆量了。

  他身边的近臣,心理素质必须要过硬。不能别人随便诈唬两句,就露出马脚。

  ……

  隔日,辛未。

  赵煦一大早来到了保慈宫,给向太后问了安后,向太后见了赵煦,非常高兴,拉着他坐了下来,吩咐左右取来了点心。

  母子两吃着点心,说着些宫中的琐事。

  等时机差不多成熟了,赵煦就开口道:“母后,儿臣今日来保慈宫,是想和母后借一个人。”

  向太后一听,就温柔的问道:“六哥想借谁?”

  “提举汴京水磨务严守懃!”赵煦轻声答道。

  严守懃,本是向太后身边的内臣,赵煦即位后论功行赏,外放为汴京水磨务的提举内臣。

  如今,差不多已在水磨务任职一年了。

  同时,此人深度参与了赵煦很多事情。

  他和石得一、李宪、梁从政都建立了不错的关系。

  向太后一听,顿时好奇起来:“六哥要严守懃作甚?”

  赵煦道:“成都府路诸州,榷茶、榷盐都出了问题,儿想着从大内内臣之中选一个精明、能干的内臣过去,出任提点成都府盐、茶公事,整顿当地榷茶、榷盐。”

  “思来想去,儿觉得,还是母后身边的人最合适。”

  在大宋,内臣经常出任地方监司,特别是经济、军事方面的提点官。

  皇帝也通常在这方面更信任内臣。

  因为内臣的生死,皇帝一言可决。

  在大宋,天下州郡监官基本内臣和文臣是对半开的。

  很多重要的场、冶职务,内臣是长期把持的。

  向太后笑起来:“严守懃的资序不够吧?”

  “权发遣就可以了。”赵煦说道:“况且,他此去也只是去平息成都府路的弊案的。”

  “一年半载后,就可以回京,其他事情,还是该交给文臣去做。”

  向太后这才点头,道:“既然六哥想好了,那就依六哥的意思办吧。”

  “母后这就给严守懃下诏,让他将汴京水磨务的差遣卸下来,等交接好了,再到六哥面前请旨听训。”

  “多谢母后!”赵煦高兴起来。

  严守懃,现在名义上是向太后的人,实际上却已经主动靠拢了他。

  算是赵煦手头现在用的比较顺手的人了。

  最紧要的是——严守懃懂技术啊,尤其是懂水力和茶叶相关的技术

  请收藏本站:https://www.bqgm.cc。笔趣阁手机版:https://m.bqgm.cc

『点此报错』『加入书签』